澳洲大学艺术综合专业
艺术设计学
(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设有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学(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内容创新研发、品牌策略制定、营销传播应用以及资源整合执行等课程训练,培养在品牌策略、文创设计、文化传播、展览展示、娱乐活动、艺术教育等文化创意领域中从事创新研发、策划执行、营销推广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
1.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和创作观;
2. 具备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具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发展视野和文化经营理念;
4. 具备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5. 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成因、现状及发展;
6. 掌握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策划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善于跨学科思考和应用;
7. 熟悉项目执行流程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组织、思维、分析、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跨领域沟通与合作;
8. 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勇气与能力,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毕设项目延展:“城视汕头”——5.1致敬劳动者
毕设项目延展:书籍出版《山海经神怪大全》
培养特色
艺术设计学(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专业以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以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具备文化自信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前瞻理念和国际视野的,既懂艺术设计又擅策划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根植潮汕文化,依托在地特色产业,结合文化创意教学,研发文化创意项目和产品,创新文化传播与传承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跨领域教学资源,跨学科教学团队,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组合,从“以赛促教”到“以赛促研”,推动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循环转化,多维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多元的实践教学平台,完整的产学研教学结构:从项目的研发到市场执行、市场营销,实施“策划与管理”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潮汕文创产品研发
产教融合:第二届敢潮青年文创节
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创意产业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文创专题系列课程,文化品牌策划与管理,文创商品研发与营销,设计策划与管理,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
课程方向及主要课程:
【设计理论】视觉符号传达,创意产业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文创专题系列课程。
【设计策划】展示设计基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娱乐活动策划与执行,设计策划与管理。
【影像传播】文化传播与媒介应用,影像制作基础,故事创作,短视频项目策划与执行。
【品牌运营】品牌概论,文化品牌策划与管理,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与文案写作,文创商品研发及营销。
专业联合汕头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开设多门产教融合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实践、大学生实训工作坊等。
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学(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专业现有高校教师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4人;有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80%;均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能力;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与设计、传统文化、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运营、展览展示、人工智能创作等。专业另有客座教师3人,企业导师5名,协助专业实践类课程开展。
就业前景
艺术设计学专业有着就业领域广、岗位属性集中和岗位级别高的特点,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因专业技能扎实而获得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及珠三角地区,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品牌运营、文化创意IP策划及运营、文化娱乐活动策划及运营、游戏策划、影视营销策划、展览展示策划、教育机构管理、文化企业和创意企业经理人等相关职业的工作。
近三年深造率约为21%,升学主要去向国内主要为985、211院校,国外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艺术院校。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100%。
产教融合:FIRST·主动放映·汕头大学站
产教融合:PA工场实训
选考科目(通用版)
科目范围一:不提
科目范围二:不提
(选考科目要求以生源省份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学生感言
胡佳日
专业有着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通过课程学习到了品牌管理、广告创意、影视制作、出版策划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专业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帮助我构建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认知。此外,专业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有幸参与了多个项目策划和执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
杜欣奇
在专业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知识跨界的精髓。在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里,不仅深入学习了设计基础、传播学导论、品牌管理与策划、影像基础、文化传播与创新及创意思维的专业知识,还接触了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库。在项目实践中,意识到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联系。我们接受到老师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知识点,让我意识到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并解决。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讨论,使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我的学术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该专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