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艺术学院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
戳上面的“侨报网”或搜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大型图书馆、乐器室及音乐、艺术等专业教室、还有不超过20人的小班……在第一次前往北京顺义一家美式教育为主的国际学校实地考察时,黄女士的儿子就开心地把学校称为“乐园”。
这让一直为儿子教育环境担忧的黄女士颇感意外,她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孩子送到这所收费昂贵的“乐园”。在此之前,她的儿子一直在私立学校读书,过着每天拼成绩的单调生活,“尊重孩子的个性,不愿意让孩子一考定终身,”在阐述为什么让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时,黄女士这样说道。
在众多追捧国际学校的家长中,有不少人都抱着类似于黄女士这样的想法,“经济收入上去了,普通的民办、公立学校已满足不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追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侨报》记者这样分析道。
据他了解,不少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未来能出国发展。但最终结局却大不同,在不少孩子收获了国外名校的录取消息的同时,也有不少孩子因个性、能力不适合在国外发展,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最后反而耽误了时间。
“教育体系没有好或者是坏,只要符合孩子的个性、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就是最好的,家长应该慎重考虑,不要盲目跟风。”熊丙奇说。在他看来,国际学校实际上是“另一座独木桥”。
家长亲述:国际学校为何受追捧
“差别太大了,”谈起儿子去国际学校后的变化,黄女士这样感慨道,“以前每周回家都是愁眉苦脸的,不像一个孩子,现在回家不但愿意主动和我们说话,还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回去上课。”
据黄女士介绍,尽管家庭收入不错,但她之前从未想过送儿子去国际学校读书。但儿子在私立学校发生的一件事让黄女士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孩子逃离中国传统教育,坚定出国一条路。
在学校的一次午餐时间,黄女士的儿子不小心将食物撒到了桌子上,生活老师前来教育,小男孩的思辨和平等意识使得他立即指出老师言语中的漏洞,没想到此举却将老师彻底激怒,当着其他所有学生的面,将饭泼到黄女士儿子身上。
黄女士听闻此事后当即到学校为儿子讨说法。经过一番据理力争,涉事老师在办公室里向黄女士儿子赔礼道歉。黄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老师向我儿子道了歉,但我心里非常清楚,这个学校我儿子呆不下去了,我对中国的教育也完全失望了。”
在走访了多家自称“国际化”公立、私立学校后,黄女士发现有些公立学校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出国需求,将已经放弃中国高考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专项针对学生未来所需要参加的出国考试。
然而,在她看来,公立高中的国际班只是形式上的国际化,高密度的课表和大量的课后作业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并无本质不同。
摆在黄女士面前的另一条路是将孩子直接送到美国,虽然低龄化留学的人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但她对于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自理能力独自在国外生活持谨慎态度,而陪伴孩子一同到国外陪读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在反复的比较和衡量之后,黄女士最终为儿子选定了北京郊区顺义的一家以美式教育为主的私立国际学校。
不但有外教授课、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在副科方面,比如在中国应试教育里可有可无的音乐和体育,在国际学校这是一门专业,不仅有相关的活动和课程,还经常在国内外有大型的演出活动。
此外,最重要的是,在体验多元化环境的同时,黄女士还能将孩子留在身边,时刻关注他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为不少担忧低龄化留学风险的中国家长提供了一个中立的选择。
学生: 美式教育成出国跳板
在广州某美式国际学校读了1年之后,秦月选择了前往美国高中读书,在接触到真正美式教育之后,她才意识到,尽管她一直怀疑以前就读的国际学校的评分制度与美高区别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比很多在普通高中读书的中国学生更快地融入到了新的环境里。
在她的班级里,作出同样选择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而那些没有离开的同学大多也都收到了加州大学、雪城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等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就像是一个跳板一样,”秦月说,“学分制度和以前读书的学校差不多,我只是需要处理好和周围同学的关系而已。”回忆起在国际学校读书的经历,秦月更多的是一种感激,“英语进步特别快,以前只能写几百字的作文,现在上千字的论文都没问题。”
据她介绍,国际学校的英语教学比较注重专业英语,提供选课制。比如以后想要就读金融专业的,就会有专门的金融英语。因为在国外进入大学之后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单独拎出来给你上英语课,所以要求学生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专业教学,而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言的巩固上。
除了早早地就开始熟悉国外的教学模式以外,秦月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学校里有不少外国人,平时朝夕相处,自然就熟悉了他们的表达方式,相处起来十分轻松。”
与此同时,秦月表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在国际学校中培养起来的,以前性格内敛的她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在离开国际学校时,她不但举办过个人画展,还尝试着组建了个人的乐队。
像秦月这样成功融入美国环境的例子有很多。一家向中国学生提供海外留学申请服务的教育集团的经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来自一些正规国际学校的学生,素质非常不错,由于所学课程与国际接轨,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很强,很多还有特长,相对来说,更能为国外名校录取。”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际学校所倡导的美式教育依然与美国本土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是纯美式教育体系,但因为大环境在中国,学生也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所以尽管用的是美国课本,也很难做到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秦月说。
学者: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国际学校
近年来,由于“留学热”升温,国际学校开办得越来越多,不仅在一线城市数量众多,更深入到许多二三线城市。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目前很难统计全中国究竟有多少国际学校。但据中国媒体报道,到2011年9月中国国际学校总数达到了276所;到2015年底,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中国的国际学校快速增加到546所,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占据总数量的一半以上。
在大批家长、学生捧热国际学校时,熊丙奇一方面认为这的确是为孩子提供了多元化的环境,但也“泼冷水”般提醒到,“国际学校只是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途径,至于学生是否能考入好的大学,是否能成才,也要看学生本身的努力情况,并不是所有进入国际学校的学生都能获得智商和情商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私立的国际学校就能释放天性,远离高考的压力。但实际并非如此。
曾经在公立学校完成初中教育,后转学到国际学校高中部的学生陈哲告诉《侨报》记者,就读国际学校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轻松,与传统学校相比,在国外教学体系下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不一样。
“国内的理化训练,往往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公式去做不同的题;而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中的理化课,则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公式究竟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对习惯题海战术的中国学生而言,后者反而难度更大。”
另外,在国际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与传统公立教育截然不同。国际学校大多采用走班制,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业水平分层教学。与公立学校每天从早到晚安排8到9节课不同。
陈哲介绍说,他最少时一天只有一节课,多时不过4、5节,大量的时间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在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团队讨论。“我都不记得自己一学期要做多少presentation(演讲)。”
据媒体报道,尽管所有的国际学校都在强调“直升名校”,但真正的升学率依旧是个谜。一些学生在国际学校接受过现有的教育体系后,已基本失去能力去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国外生活,只能放弃学业,导致学历学位不通过认证的消息也是屡见不鲜。
对此,熊丙奇形象地比喻道,“上国际学校,就是一条‘不归路’,‘独木桥’,从最初选择时就应理性,根据家里的经济收入和孩子的性格来做决定,否则很难获得期待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