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
作者 | 刘婧婷
订阅 | 010-86092062
2023年,全片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悬疑电影《河边的错误》在各大电影节上收获颇丰: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荣获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奖,以及第44届马纳基兄弟国际电影摄影师电影节摄影机300银奖,并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河边的错误》上映后,票房破3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奇迹。
本文特别邀请了《河边的错误》摄影指导程马,分享胶片摄影在文艺电影中的应用及技术解析。
INTERVIEWEE
受访人:程马
《河边的错误》摄影指导
中国电影家协会(CFA)、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NSC)会员,电影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访问学者。
作品包括:《乘风破浪》《找到你》《我和我的祖国》《平原上的火焰》《深海》《河边的错误》等等,作品入围戛纳、柏林、圣塞巴斯蒂安等国际电影节,曾获第二届学院奖最佳摄影奖、第四十四届马纳基兄弟国际电影摄影师电影节银奖。
Q1:
初看剧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这个故事本身有很强的独特性、作者性,具备“原创”的价值。因为它足够特别、有辨识度,这种故事会激发人的创作热情,让我相信呈现出来的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有原创力的电影。
Q2:
为什么选择用胶片拍摄?
《河边的错误》讲的是一个发生在90年代的故事。90年代是个有影像证据的年代,很多人对那个年代的印象是依靠胶片建立起来的,所以用胶片去还原它,能够快速地跟观众建立连接,让观众更易于接受故事的设定与年代感,进而相信这个故事。如果让观众明确感觉到“在看戏”,就背离了电影的本质。
我觉得电影的本质就是制造一种逼真的幻觉。电影从一开始到现在,都不是一个以故事为核心的艺术类型。相比较小说和剧集等其他媒介,电影的篇幅短,承载不了特别复杂的叙事,所以在讲故事上并不是很有优势。电影最突出的、独一无二的特质,就是制造逼真的幻觉的能力。所以,我跟导演一致认为,《河边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完成它的真实感。
Q3:
导演和制片对于采用胶片拍摄是否有过担忧?
制片的担心会更大一点,确实会有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在内地没法洗印可能增加成本和风险的问题。
我跟魏书钧导演达成共识很快,他理解这种影像风格为创作带来的加成,我们一致认为,相对于胶片带给我们创作上的价值和最后的增益来说,值得付出一些成本和冒风险。
Q4:
前期做了哪些测试工作?
与过去只能用胶片拍摄相比,当前测试的思路和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会做一些设备相关的纯技术性的测试,如检验片盒是否漏光、片门是否划片、镜头的后焦准不准、光孔准不准等情况会拍一些测试片,把胶片冲洗出来验证设备是否有问题。以及针对最后两场戏用到的滤镜也进行了测试。
我们用Warm Pro-Mist系列滤镜,从1/8、1/4、1/2到全号都进行了测试,把胶片冲洗出来根据效果再选择符合这场戏需求的。
《河边的错误》剧照:滤镜的使用效果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纯粹的胶片再印成拷贝配光的流程了,有了数字调色、数字中间片的加入,在后期可以调整的很多。
以前必须要做的实用感光度测试,比如测试500度的胶片按400度或者320度来曝光更好,在现在完全都可以在后期进行调整,非常方便。
胶片拍摄已不需要像以前没有数字技术、纯靠物理和化学的工艺处理的时代,为了降低反差而做一些前闪,为了增加反差而做一些留银,而是可以方便地在后期调色里做反差、色彩的调整。所以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做以前那些针对色彩、反差、实用感光度的测试工作了。
Q5:
本次胶片摄影,从拍摄、监看到洗印,与以往相比是否有技术上的革新?
最大的变化是,现在只用冲个底就行。以前整个胶片的冲洗流程里,最依赖技术的是配光环节。配光师有点像调色师,他决定你的拷贝的质量,所以非常需要找到有很好的审美的配光师。
现在没有配光这个环节了,把底片冲洗之后就扫描成Log文件的DPX,这之后的步骤就全是数字化了,跟数字拍摄的流程没有区别。
从监看或者拍摄上没什么更新,工具基本都是以前的那一套,胶片摄影机也是当年生产的,也没有再更新过,所有电影摄影机的发展更新都在往数字化走了。
程马在拍摄现场
Q6:
请分享一下高效拍摄的经验。
提高拍摄效率,个人认为最重要有三点:
一是,导演把控,导演需要想得很清楚每场戏要什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容和机位。
二是,剧本长度合理。我遇到过很多剧本写得很长,寄希望于后期剪辑来剪短,然而粗剪多出来一小时对应到拍摄周期上,可能是要20天到一个月。
三是,团队的成熟度和专业度。演员和拍摄团队的专业程度,直接决定了每个镜头通过的效率。
Q7:
您如何看待胶片摄影中的跑焦问题?
现在有一些数字辅助的设备,比如超声波马达、超声波测距仪等。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当时我们没法在内地洗印,无法频繁洗印,就没法看样片。等拍完看到样片时,已经杀青没机会补拍。因为我们用的都是很老的镜头了,存在一些不稳定、出故障的风险。
《河边的错误》拍摄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有一颗镜头在测试的时候没有问题,在每天的运输颠簸中,镜头里边的镜片松动了,导致出现了跑焦,但没有样片,我们发现不了,最后导致了电影有三四个镜头对焦不够实。
这也是我们选择胶片拍摄要承担的风险,无法完全避免,现实条件就只支撑到这一步了。
Q8:
在后期上和数字摄影比,有什么优劣势?
在工艺流程上,当扫完底转成数字的序列帧以后,就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调色上,胶片是有优势的。因为胶片乳剂层里的染料感光以后是真的会出颜色,这对于数字拍摄来说,相当于一级调色已经完成了。某种程度来说,缩短了制作周期。
数字摄影机则是通过光电元器件感光形成高低不一的电信号,再通过不同的算法,让不同的信号输出成不同的结果,相当于把没有颜色的东西赋予一套颜色。
那么,如果想让颜色很独特,会对创造力的要求更高。实际上,大部分电影都没有做到这一步,只是在一些常见的LUT上进行修改。在大的风格选定的基础上,再修改一些局部的细节。
选择胶片拍,本来就是想要胶片的质感和颜色,比如说《河边的错误》我们用的柯达Vision3系列的胶片,调色时只需要做少量的颜色、反差处理。《河边的错误》后期调色只用了5、6天的时间。
Q9:
请分享一下片中的长镜头设计。
长镜头一定意味着现场调度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以《河边的错误》开篇的第一个长镜头为例,实际的困难是,这个走廊关上门的时候是没有自然光进来的,真实场景中的光线不能满足胶片的感光;同时在电影里的设定里这是在一个废弃正在拆的楼里,不可能通电,所以我无法在场景内添置合理的的光源;加上长镜头对整个走廊一览无余,根本没有地方藏灯。
最后我们还是想办法找了一种像床垫一样的LED,面积大且薄,放在走廊的顶上,加上横梁来遮挡,解决了这个场景中打光的问题。
Q10:
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在灯光设计上有何不同?
胶片更费光,它感光度太低了,跟数字比,它不光是感光度低,感光的特点、波长也不太一样,对明暗的反应也不太一样。胶片对暗部的感光比较差,数字对这种弱光的感光比较灵敏。现在胶片的感光度最高是500度,跟数字的500度比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但胶片的优势是高光非常舒服,哪怕没有层次的高光,视觉上也不会太不舒服。像数字过曝就会非常难受。所以胶片拍摄就是会费灯。
数字摄影机感光度,现在轻轻松松都能达到2560、3200。一个夜场外景,甚至点根蜡烛都能拍。但是胶片的感光度,灯光片最高就到500,日光片最高就到250。在高感的情况下,追求同样光孔的情况下,胶片得用数字摄影机三到四倍的光量。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胶片拍摄对光线要求更高,但在长镜头中又得想办法藏住灯具的矛盾。
Q11:
请介绍一下“电影是发生在现场的”理念。
我觉得真诚的创作就是得诚实地面对,面对内心的创作想法,面对客观的现场情况。
我听说有的导演在拍摄前会让所有人都出去,自己在这个场景里安静地感受十几分钟再开始拍摄。他会在内心先感受出,在这样一个场景内,我会选择坐哪,或者坐下以后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这也是我比较主张的创作方法。不要在一个设计出来的场景中去预设演员动作、表演等,因为表演这件事非常细腻,同样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诠释出的风格也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在演员还没介入的时候去规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戏和分镜。
我跟魏书钧的方法就是,现场才是核心。拍一场戏之前,我们会先把这场戏合适的光线氛围做出来,演员再带着造型妆发走到场景里,这时开始排戏。这场戏在场景空间里边怎么发生是舒服的、是对的。一个场景可能大五平米,两个演员之间站位远一米,演员的表演、声音大小都会有变化,这些是你在进入真实场景前很难去预设的。
所以在真实的空间里把演员的戏排好,然后再反复调整修改,最后定下来。这时我们再来看如何用摄影机配合调度、分镜把这场戏拍出最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样的顺序才是真正地服务于创作、尊重创作的。它会落实在你整个创作过程的所有细节里。
Q12:
如何看待胶片摄影和数字电影的融合?
胶片和数字,无非是不同的感光材料,它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本身不存在创造力,也没有优劣之分。它的融合也应该取决于创作上的需要,你创作上需要什么材料,就尽量去使用什么材料。
在我合作过的一些电影项目中,比如导演想要一个监控画面,那我就会主张真的用监控摄像头或者类似监控摄像头的gopro这类材质去拍,而不是用摄影机拍完之后再后期把它做成低分辨率、广角变形的监控效果。
无论是感光材料还是技术,并不是说材料越贵、器材越贵,灯越多,剧组越大,做出的电影就艺术水准更高。我认为这是行业里广泛存在的误区,我个人是非常不主张技术崇拜的。
最后想借此机会说一下,《河边的错误》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票房成绩也超出预期,引起了一些讨论,但这都不是我们创作的初衷。我们创作时只是想做一部有作者风格的、足够独特的电影。
做这样的电影能得到今天这样好的结果,我们大家特别开心。但如果要倒推,是我们做对了哪些事才得到了这个结果,我觉得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去做而已,也有可能结果会不好,但幸运的是,结果还不错。
《河边的错误》更多摄影创作分享,及胶片摄影在当代文艺电影中的应用解析,请见《影视制作》2024年1月刊
现在订阅,即可享受一站式科技信息服务!随时随地获取《影视制作》近10年精粹内容。超3000篇论文涵盖了高新视频、网络视听、视音频制播、AI制作、灯光舞美、视效动画等众多广电视听技术领域。通过搜索关键词,还可在“论文库”中查找需要的文章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享受“移动线上图书馆”的服务体验!
点击查看➡️「订阅详情介绍」